地質(zhì)文化分析:

從地質(zhì)上講,這里屬于石灰?guī)r群體,石塊呈黛色,岡阜起伏,溝塍棋分。從美學(xué)上講,它奇、美、怪,并有著濃郁的神話色彩,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,它應(yīng)是泰山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假如這一景點保存至今,能很好地帶動這一地帶旅游產(chǎn)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
 

  泰安八景:

  1、泰岳朝云

據(jù)清朝乾隆年間所修訂的《泰安縣志》記載:泰山白云洞五花崖之陽,常有云氣往來。偶逢曉嵐乍起,云漫峰壑,便有紫氣縈山,須臾,洞里流霞,云中顯露出金碧輝煌的亭臺殿閣,萬象離奇,日出即消。清朝泰安知縣黃鈐有詩云:“五花崖畔亂云屯,傾刻彌漫變曉昏。東引蒼龍離海壑,南拖白練曳吳門。半城雨腳藏紅影,一抹煙霞濕翠痕,仿佛仙靈朝帝闕,風(fēng)搖環(huán)佩散輕氳”。

    《泰安縣志》中所記載的“泰岳朝云”,至今尚未有人親眼目睹,但民間所說的“泰山腰玉”卻為廣大群眾所熟悉。時至盛夏,大雨初晴,巍峨秀麗的泰山,上下廓清,只有山腰白云繚繞,好似一條白色的玉帶系在腰間,蔚為壯觀。

  2、徂徠夕照

    前人云:“岱陽眾山蹲伏,為林麓者數(shù)百,獨徂徠隆然多奇勝焉。”自徂徠向東南行五里許,便至攢石崮。此處峰巒巍峨,怪石崢嶸,景色綺麗。其西側(cè)有片白色的石璧,乃是泰安八景之一“徂徠夕照”的出處。據(jù)《泰安縣志》記載:徂徠晚晴,日近虞淵,暮靄沉沉,返照忽置石璧。則見西來爽氣,半受斜陽,怪石微分紫翠,壁上驟現(xiàn)出城廓寺廟,猶如丹青畫卷。畫內(nèi)車馬往來,人影晃動,熙攘如市,瞬刻即逝。清朝泰安知州林杭學(xué)有詩曰:“獨秀峰前落照紅,千巖颯颯晚來風(fēng)。竹溪云徑蒼靄掩,桑海霞樓倒影空。石澗蒼松昊天外,金翎翠羽有無中。兩先生去祠堂古,留得靈光照魯東。”“徂徠夕照”之景,光怪陸離,虛無縹渺,的確令人神往。據(jù)說有人曾在徂徠山的攢石崮附近目睹過此景,真實與否,難以考查。不過根據(jù)光線的折射原理,這也并非是虛幻之說。但目睹此景者,只能是偶然的幸遇。

  3、汶河古渡

    泰安八景中的“汶河古渡”,出于汶口鎮(zhèn)以東的汶河古渡口。此處匯牟汶、贏汶、石汶、柴汶、泮汶之水,水深流急,河床寬闊。兩岸沙白柳翠,綠云蔽日。據(jù)《泰安縣志》記載:渡口傍文姜之城,匯五汶通濟 。抱魯伏流,百川環(huán)碧。野渡任橫斜,閑鷗浴晚晴。若群山漲發(fā),其水聲如嘶馬秋風(fēng)。待天晴朗,微波鱗鱗,可窺岱岳之倒影。明朝泰安知州戴經(jīng)有詩曰:“五汶縈洄一脈深,巡崖轉(zhuǎn)壑下千尋。飛流畫艗波光動,界道長虹草色侵,曲水亭邊云漠漠,文姜臺畔雨沉沉。渡頭憑吊當(dāng)年事,卻羨漁舟傍綠潯。”汶河渡口除了其幽雅古樸的景色以外,還有個美妙動人的傳說。相傳很多年前,汶河漲水,來往行人被阻于渡口。忽然有一美麗的漁家少女撐船而來,將行人渡到對岸后,飄然而去。這傳說,只是當(dāng)時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。而今,汶河之上架起了鐵路,公路大橋,人們千百年來的愿望已經(jīng)變成了現(xiàn)實。

  4、明堂故址

    “明堂故址”有周明堂與漢明堂故址之別。周明堂在泰山東北麓的大津口西邊。泰安八景中的“明堂故址”,是指漢明堂,其址在泰城東北十七里處的謝過城附近。這里山列錦屏,地勢平敞,林木蔥郁,綠水縈繞。城子頂象一座古羅馬城堡,矗立在明堂河畔。城子西側(cè)的明堂泉,噴珠吐玉,清澈澄碧,一年四季綠水長流。景色獨具一格。據(jù)《泰安縣志》記載:漢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,降坐明堂于山之東北址。濟南人公玉帶呈黃帝時明堂圖。圖中有一殿,四面無壁,以茅蓋之,通水環(huán)宮垣為復(fù)道,上有樓閣自西南入,名曰昆侖。天子從之,于是建明堂如圖也。明朝泰安知州戴經(jīng)有詩曰:“城南城北草綿芊,落日荒煙萬井田。四國會同周盛日,九竿巡幸漢昌年。天開形勝猶今古,地握綱維孰后先。復(fù)道重樓空想象,夕陽長自映流泉。”明堂故址,歷盡滄桑。昔日的亭臺樓閣已無處尋覓,今天的城子頂已變成了一片麥花飄香的高產(chǎn)田,但此處漢代瓦礫俯拾即是。